大连市东大人才职业技能提升服务平台

Dalian Dongda HR Service Platform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文章
  • 文章
搜索

论坛首页>>心理咨询师二级>>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各章知识要点 ...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dongda2016
等级:普通会员
头衔: 注册会员
星数:
帖数:146
精华:0
积分:298
消息:
  查看资料
发布于:2016-03-12 13:33
字体大小: 1#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各章知识要点6

三级心理诊断技能知识点

 

 

初诊接待(摄入性谈话以及注意点)——确定谈话内容与范围的参照点——选择内容应把握什么原则——搜集整理相关资料——鉴别诊断——病因分析——拟订咨询目标——咨询目标评估——确定咨询方案——咨询方案的实施——评估咨询效果

 

第一节    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

 

一、表现出咨询人员应有的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 、表情平和 (既不可板面孔,又不可喜笑颜开)

 

保持正常的社交距离:1.5米左右;保持正常的咨询位置:不可直视对方眼睛可扫视对方眼神或表情。

 

二、简洁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间接询问如:“我很希望知道,我在哪方面能向您提供帮助。”“您希望在哪方面得到我们的帮助?”

 

直接逼问如:“您有什么问题,说吧!” “您找我们有什么事,说吧!” “怎么啦?有什么问题,说吧!” “出什么事啦,说吧!

 

三、简洁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后明确表明态度,向求助者说明是否能向其提供帮助。在接待过程中要说明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在向求助者表明可以对他提供心理学帮助之后,应立即简要地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确保求助者了解什么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如何进行,心理咨询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等等。应当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协助”二字表明,咨询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求助者是否主动参与的态度和行动。另外还要说明,咨询是一个过程,有些问题不是一次两次的交谈就可以解决的,有时会有迂回曲折甚至反复,也有些问题甚至是难以完美解决的。还应向求助者说明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并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使用何种咨询方式。

 

四、初诊接待中应注意以下内容:

 

避免紧张情绪:对操作步骤熟练自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加见习时间。

 

语言表达(避免使用方言),使用专业术语,应说明其内涵和外延。

 

反复说明保密原则:一旦由咨询人员泄密,求助者有诉诸法律的权利。

 

说明心理测量的功能的有限性

 

注意仪态:不吸烟,不许做多余的“下意识”动作。

 

五、确定谈话内容与范围的参照点

 

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咨询师可以根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上级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下达的会谈目标

 

会谈中若有一个以上内容,应分开处理。

 

六、确定提问方式: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半开放式提问(或称为限制性开放式提问)。有时为了确证某种现实是否存在也可以使用封闭式提问。

 

七、倾听:全神贯注地、倾心地听;不能随便打断求助者谈话;不随便插入自己的评价;注意谈话内容是否合理;及时把握关键点

 

 

 

八、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的技巧:

 

释义:把求助者的话重复一下并作解释,之后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

 

中断:在谈话中暂时休息一下,当求助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不能强行让他停止说话。可以:请抽烟,给倒水,请取东西,或者换个话题继续谈。时间到了可以中止,下次再来。

 

情感的反射作用:心理咨询师有意识的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初次会谈尽量不使用。

 

引导:由原来的话题引申出新话题

 

九、会谈时,咨询师只能持一种非批判性态度。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 。

 

   “理解”只说明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果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

 

十、对谈话内容进行区分和鉴别

 

  1、程度上的区别:区分情绪(或想法)与行为

 

  2、内容的真伪

 

十一、会谈的种类:

 

摄入性会谈:通过会谈了解病史,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状况等;

 

鉴别性会谈:通过会谈和观察确定使用说明测验和鉴别措施;

 

治疗性会谈:即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往往是心理治疗的一种;

 

咨询性会谈:会谈涉及的往往不是病人而是健康人的某些问题;

 

应急性或叫做危机性会谈:当患者或当事人发生意外时,心理咨询师用会谈法给以帮助的情况,都列入这一类会谈。

 

十二、不恰当的问题所带来的消极作用:

 

(1)造成依赖

 

(2)责任转移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求助者因处在类似 被”审问”的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尤其是对于那些带有质问性的问题

 

(6)提问过多可以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和说明

 

十三、凯利提出的不恰当的提问方式:

 

“为什么”:暗示求助者是错误的

 

多重选择性提问:获得的信息受限制

 

多重提问:使求助者不知所措

 

修饰性反问:对求助者毫无益处

 

责备性问题:产生威胁感引起防卫

 

解释性问题:心理咨询师的提问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而非推动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十四、选择会谈内容应把握的原则

 

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兴趣。

 

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求助者改变认知、正确认识问题有帮助。

 

会谈法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咨询师能正确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十五、摄入性谈话注意点:

 

态度必须保持中性。在接待、提问、倾听的过程中,态度必须保持中性,咨询师面部表情、提问语调、动作不可表达出对谈话内容的兴趣。

 

提问中避免失误。

 

除了提问和引导性话语,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不能以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谈话内容。

 

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

 

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语,以免引起误解。

 

十六、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其同意。

 

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性质,选择恰当心理测验项目。

 

初诊接待中,咨询人员先通过摄入性会谈法,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理解和判断,之后,为确定和判断的可靠性,再选择相应的问卷或量表做进一步探索。

 

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谈话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进行谈话,而后再进行测评。

 

依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1. 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

 

   2. 为了确定非情景性症状的性质,应启用人格问卷;

 

   3. 为寻找早期原因,可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

 

   4. 为排除疾病和智力问题而使用量表。

 

不得乱用心理测验

 

  1》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的随意使用;

 

   2》单纯依据心理测验结果,不与临床表现相对照,片面的给出诊断和制定矫治措施;

 

   3》未查明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可靠性以及常模的时限便在临床上使用;

 

   4》在诊断目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

 

   5》不按心理测验的程序要求和操作规定实施心理测验;

 

   6》超出某种心理测验自身功能,主观的对数据和结果进行解释;

 

   7》使用盗版软件实施心理测验;

 

   8》将直接翻译而未修订的测验工具用于临床。

 

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

 

   1》在不理解各种心理测验本身独有的功能,对临床表现尚未形成印象时,便将各种测验工具一齐实施;

 

   2》只为了经济效益而大量的、目的性不强的使用心理测验,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

 

十七、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一)一般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状况、婚姻家庭、工作记录、社会交往、娱乐活动、自我描述、个人内在世界重要特点、对未来的看法等。

 

(二)、成长史资料

 

婴幼儿期:出生情况、母亲身体、是否顺产等

 

童年生活:发育情况、有无重大事件、身体是否有病、父母感情是否和谐、童年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情况、有无退缩或攻击

 

少年生活:有无挫折、最骄傲最羞耻的事、性萌动对待、有无重病、有成人有无不愉快、与同伴关系、游戏情况等

 

青年期:最崇拜的人、爱情生活(有无失恋)、最爱看的书、有无学习挫折就业挫折婚姻挫折、最好的朋友状况

 

成长中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三)对目前状况的资料整理

 

精神状态:

 

①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状态

 

②情绪情感表现

 

③意志行为(自控能力、言行一致等)④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身体状态

 

①躯体异常感觉

 

②近期体检报告

 

社会功能  ①工作动机、考勤状态  ②社会交往状况  ③工作、生活质量、效率

 

(四)按资料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可能使咨询人员更容易判断不同资料之间的纵向、横向以及逻辑关系。

 

 

 

 

十八、对临床资料的归类、解释与验证

 

1、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类

 

1)求助者个体方面的情况(生物性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

 

2)有关求助者的环境条件(个人人际关系、工作环境 、生活物质条件)

 

3)他人的评价(一般印象以及动态变化)

 

心理咨询师处理庞杂资料时,首先考虑与处置方案和治疗有密切关联的资料,除此还应找出偏离正常标准的行为表现,而后抓住偏离标准的行为表现去考虑问题。再有就是和咨询师与心理学家的个人看法有关,那就是抓住那些“显眼和突出”的事件,围绕它去对临床资料归类解释。

 

2、不管从那方面入手去归纳和解释资料都有一个先决条件 -----资料的可靠性

 

(1)验证的方法:补充提问;问卷和心理测验;比较有关某一问题资料的不同来源

 

(2)赋予某种资料一定意义时的思路:就事论事;寻找相关;迹象分析

 

3、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    

 

过分随意的交谈,咨询师的倾向性形成暗示,使资料失真

 

同一咨询机构,先前咨询者对后继咨询者的影响

 

初步印象和之后深入交谈所产生矛盾的处理

 

要提供一个能让来访者口吐真言的氛围,即咨询关系对资料可靠性的影响

 

4、职业倾向对理解资料的影响

 

非专业人士,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去理解(自然的角度)

 

从病理学的观点去看问题:是否有病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常把问题理解为是错误学习的结果

 

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多用于儿童, 注重能力发展的问题

 

生态学的观点是从人—环境这一对关系中去理解问题的发生发展

 

应当综合使用

 

 

十九、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

 

对那些曾经有过咨询经历的求助者要说明详细了解既往史的重要性,以免求助者主观上认为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而忽略有价值的细节。

 

 在咨询(或治疗)过程中,失误是难免的。

 

第二节   初步诊断

 

确定造成求助者问题的关键点:

 

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存在各种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在临床诊断中寻找关键点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必须认真对待资料来源可靠性和资料的真实性,未经验证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资料的分析不能有主观随意性,要符合客观逻辑。

 

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病与非病三原则: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有些行为虽然超越了均数水平,但仍是正常的行为,因为它在量与质方面和外部刺激保持一致

 

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

 

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典型意义的特异行为

 

求医行为:神经症表现出强烈的求治愿望;“重性精神病”很少主动求医。

 

“自知力”:“神经症”对症状有自知力,神经症儿童反复向家长诉说“难受”;“重性精神病”没有自知力。

 

心理咨询人员对资料整理分析之后,必须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为题的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方面,形成大致的判断,这称之为初步印象。

 

(一)诊断程序

 

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对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 。(健康心理学)

 

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量化的系统评估。      

 

对某些含混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初步区分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二)心理诊断的科学性:

 

任何单项测定均应有可比较的常模,常模必须是通过信度和效度都靠得住的量表或测验做出的;

 

诊断几乎无法根据一个单项测定而得出;

 

心理学各基础学科所验证了的规律是心理诊断方法的出发点;

 

心理诊断应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

 

(三)心理诊断的目标

 

一般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寻求人类总体或某一群体的共同心理规律;

 

心理诊断以个体为目标,寻求某一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确定个体行为与常模偏离的程度和距离。

 

(四)注意事项:1、避免“贴标签”,以现实的临床表现为主

 

2、难以诊断的力争会诊

 

四、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心理咨询有较好的效果。

 

有因:由现实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有时: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间断地持续两个月;

 

有度:

 

可控: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

 

社会功能: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未泛化: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依据举例: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由于工作失误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后悔、自责、紧张、焦虑。
3.不良情绪持续满1个月不能自行化解。
4.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5.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引发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五、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工作程序:

 

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过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

 

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

 

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

 

分析求助者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依据举例:
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按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排除精神病。
2、症状表现:        
主要心理症状是:内心痛苦、情绪低落、心烦、后悔、委屈、气愤、兴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主要躯体症状是:食欲下降、入睡困难、头昏脑胀。
3、症状由婚姻问题引起,属于强烈现实刺激。
4、精神负担重,存在内心痛苦,但由于现实性冲突所引起。
5、病程:症状持续时间长,半年左右。
6、严重程度:求助者的症状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回避出现。
7、症状不是由躯体疾病所致。

 

六、提出心理评估报告

 

临床资料的核实:一般使用调查法

 

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           

 

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所谓评估实际上就是要求心理咨询师确定求助者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的哪方面出了问题,其表现程度如何,引发问题的关键点和原因是什么。

 

IP 属地:大连
相关帖子
收藏 顶 0 踩 0
0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学校专栏:

学校专栏: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大连东大人才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
seo seo

消息内容

×
消息长度最多可添加100个汉字或者200个字母

回复内容

×

编辑回复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