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东大人才职业技能提升服务平台

Dalian Dongda HR Service Platform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文章
  • 文章
搜索

论坛首页>>心理咨询师三级>>《发展心理学》复习题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dongda2016
等级:普通会员
头衔: 注册会员
星数:
帖数:146
精华:0
积分:298
消息:
  查看资料
发布于:2016-03-12 12:50
字体大小: 1#

《发展心理学》复习题

(一)发展心理学概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临床法是由(B)所倡导的。
A 弗洛伊德   B 皮亚杰   C 毕生   D 普莱尔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C)
A 冯特   B 达尔文   C 普莱尔   D 霍尔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包括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在该书中,普莱尔通过对自己孩子从出生到3岁的系统观察与描述,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并阐述了遗传,环境,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普莱尔也因此被誉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3.(D)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以解释个体行为获得的规律。
A 毕生   B 弗洛伊德   C 皮亚杰   D 斯金纳 
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前一种行为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后一种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这类行为对开始的刺激总是不了解的,有机体发出的反应被强化刺激所控制。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出现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羟化物的事件紧随其后,那么该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

4.以下哪一方面不属于广义的发展心理学范畴(D)
A 比较心理学   B 民族心理学   C 儿童心理学   D 认知心理学

5.(C)提出社会学习理论以解释个体行为获得的规律
(A)华生     (B)斯金纳    (C)班杜拉     (D)巴甫洛夫
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

6.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种研究设计称为(B)
(A)横向设计   (B)纵向设计   (C)时序设计   (D)跨文化设计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7. 动物“印刻”现象最早(C)发现
(A)达尔文     (B)华生     (C)洛伦兹     (D)皮亚杰

8.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B、C、D、E)
A 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B 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C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D 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E 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9.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10.对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或普通兄弟姐妹的比较,是研究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最有效的途径。(√)

11.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较大。(×)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毕生发展观的代表人物是(C)
A 皮亚杰   B 鲍尔贝   C 巴尔特斯   D 布朗芬布伦纳
德国柏林的Max-Plank人类发展研究所(Max-Plank-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是目前毕生发展领域内的研究中心,该研究所的巴尔特斯(P. B. Baltes)是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代表人物.他曾出版了三部论文集:《毕生发展心理学:理论与研究》(1970),《毕生发展心理学:方法学问题》(1973),《毕生发展心理学:人格社会化》(1974).巴尔特斯及其同事们提出的观点及其研究事实在该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影响。

2.大脑皮层抑制机能发展的前提之一是神经纤维髓鞘化。到(B)岁末,儿童基本完成所有皮层传导通路的髓鞘化。
A 4   B 6   C8   D 10


3.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A、B、C、D、E)
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C 不平衡性
D 个别差异性
E 年龄特性

4毕生发展观认为,发展意味着功能上的不断增加。(×)
毕生发展观认为发展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功能上的增加,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任何发展都是新适应能力的获得,同时也包含已有能力的丧失,只是其得与失的强度与速率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5.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兴奋过程的优势越明显,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随着大脑机能的发展,皮层抑制机能也相应得到发展。


(三)认知发展:
1.(D)实验表明,婴儿很早就具有了深度知觉。
A 视觉偏爱   B 整体与部分知觉   C 知觉恒常   D 视觉悬崖

2.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仍认为它是存在的,这说明儿童已建立了(A)概念。
A 客体永久性   B 守恒   C 运算   D 平衡化
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3.皮亚杰认为,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D)
A 成熟   B 自然经验   C 社会经验   D 平衡化
平衡化:指儿童内部的一种自我调节的过程,也是儿童主体内部存在的适应环境的机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4.在(C)阶段,儿童获得了运算概念,形成作为逻辑思维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
A 感知运动   B 前运算   C 具体运算   D 形式运算
皮亚杰将运算界定为某种用于转换信息的基本认知结构,是一种可逆转的观念上的操作。因此,具体运算阶段的首要智慧就是具有可逆性操作的心理运算能力。

5.儿童守恒概念一般出现于认知发展的(C)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皮亚杰著名的守恒实验阐明了前面提到的具体运算思维的三个特征:可逆性,去中心化,从知觉判断转向逻辑判断。在液体守恒实验中,研究者向儿童呈现两个一模一样的瓶子,两个瓶子中装有相同数量的液体。在儿童认为两个瓶子装有相同的液体后,研究者将一个瓶子中的液体倒入一个比较高但比较狭小的瓶子里,并问这两个瓶子的水一样多,还是哪个更多?前运算儿童经常说较高的瓶子里的水比较多,而具体运算儿童能认识到液体的数量没有变化,尽管知觉外表发生了变化。

6.心理理论的经典测验(A)
(A)错误信念     (B)观点采择     (C)点红实验    (D)三山实验
错误信念的掌握往往被视为儿童是否认识到个体能够以不同方式表征同一课题或事件的的证据,因此错误信念任务被视为是否具有心理的表征理论的某种“石蕊检验”。这类研究始于韦默和伯纳的实验,他们的实验旨在探究儿童能否不受自己关于某一客体位置的错误信念的影响,而能正确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在他们的任务中,让被试观察用玩偶演示的故事:男孩Maxi将巧克力放在厨房的一个碗柜(位置A),然后离开;他不在时,母亲把巧克力转移到另一个碗柜(位置B)。Maxi因不在现场,因此不知道巧克力已经移位。要求被试判断Maxi回厨房拿巧克力时,将在何处寻找。


7.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是(A、B、C、E)
A 形成客体永久性
B 形成有组织的感觉和动作能力
C 表现出为动作所束缚的智慧功能
D 出现可逆性
E 形成因果性认识

8.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获得了数的守恒概念

9.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表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思维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
“三山实验”,把一个小人放在山的模型前,让儿童坐在不同的角度观察,说出这个小人处在山的哪一个方向,儿童说不出来,皮亚杰以此证明了儿童采取一种自我中心的我向思维



(四)智力发展
1.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由(D)编制的。
A 推孟   B 高尔顿   C 皮亚杰   D 比奈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及其助手西蒙联名发表了《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一文,由此,第一个智力量表比奈-西蒙(B-S量表)问世。

2.在描述人的聪明程度时,现在通常用的是(C)
A 智力年龄   B 比率智商   C 离差智商   D 情感智商
离差智商:离差智商是一种以年龄组为样本计算而得的标准分数,其与传统的比率智商基本一致,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定为100,标准差定为15。

3.目前最常用的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中,智力被分为(AB)智力
(A)言语     (B)操作     (C)空间     (D)人际     (E)情绪

4.在PASS模型中,智力活动的主要认知功能系统包括(B、C、D)
A 认知系统
B 注意——唤醒系统
C 编码——加工系统
D 计划系统
E 知觉系统
何谓PASS模型?即“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Planning-Attention-Simultaneous-Successive processing)这三级认知功能系统中所包含的四种认知过程的缩写。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是功能平行的两个认知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系统。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Arousal)系统。三个功能系统是分层级的。注意系统是基础,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为最高层次。三个系统的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能活动的运行。

5、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包括(A、B、D)
A、情境亚理论   B 经验亚理论   C 操作亚理论   D 成分亚理论   E 发展亚理论
智力三元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①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②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这也是传统智力测验的重点内容。如找出词汇之间关系的能力,比如,“小猫与猫就象婴儿与———”。
③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和的心理活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斯腾伯格等人考察了背景知识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他们提出职业成就取决于是否拥有某些与工作本身有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很少被人提到。
④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斯腾伯格认为,无论一个任务是相对新奇的还是已经熟知的,都能用来评估智力

6.个体智力的发展趋势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个体智力的发展不是等速的,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则停止增长,随着人的衰老,智力开始下降



(五)情绪发展
1.对于婴儿理解或解释成人面部表情的能力,心理学家称之为(B)
A 模式识别   B 社会性参照   C 心理理论   D 同化
社会性参照 (Social referencing):在不确定情境下,儿童从自己母亲(或其他熟悉者)那里搜寻情绪信息,而后再采取行动趋近或躲避。

2.引起婴儿怯去的陌生人的主要特点是(C)
A 人的升高   B 人的性别   C 人的脸部特征   D 人的年龄
婴儿并不是对所有的陌生人都感到害怕。婴儿对陌生儿童显示了积极温和的反应。说明婴儿对陌生的成人感到害怕,再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矮大小不是原因,脸部特征才是重要的原因。

3.哈洛的恒河猴研究表明(B)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营养
关于母爱剥夺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以H.哈洛对恒河猴的假母的研究最为著名。他用两个人造母猴:一个是用金属做的,一个是用细毛布做的,对小猴进行实验。结果:小猴总是依恋后者。哈洛认为,小猴对母猴依恋的主要原因是温暖的皮毛的感觉(见彩图幼猴更依恋有毛布外罩的人造“母亲”、H.哈洛抱着幼猴,幼猴正看着它那钢丝制的“母亲”)。因此,母爱或对母亲的依恋不是天生的,而是与婴儿期的经验有关。



4.儿童情绪调节能力随其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提高。(√)
有许多研究表明,儿童的情绪调解能力与他们对刺激源的社会认知,以及对自己和他人情绪反应的理解或推测能力有关。还有研究发现,年幼儿童难以准确理解他人的悲痛,不幸,以致不能恰当地调解自己对这些情境的情绪反应,如他们在看到他人承受消极情绪时,自己却体验到了积极的情绪。

5.研究发现,儿童从2岁到5岁,对想象中的生物、黑暗、动物等的害怕减少了,对噪声、
   陌生人等的害怕增加了。(×)
0-6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 
6个月-1岁: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 
1-2岁: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伤、排便; 
2-5岁:害怕黑暗、孤独,想像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

6.大约9个月时,儿童开始表现出社会参照行为。(√)



(六)个性发展
1.在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中,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出现在下面哪一个发展阶段(C)
A 口唇期   B 肛门期   C 性器期   D 潜伏期

2.研究婴儿自我意识产生的经典测试是(C)
A 错误信念   B 观点采择   C 点红实验   D 三山实验
点红实验:把9-24个月的儿童放在镜子前,母亲涂红婴儿的鼻子。 9-15个月的婴儿会去摸镜子里的红鼻子,好像镜子里红鼻子的人和他们无关。 到15个月时,他们开始擦自己的红鼻子。

3.许多研究发现,男女性成熟的早晚与个性发展的关系通常体现为(B)
(A)男孩、女孩都是成熟早有利           (B)男孩成熟早有利,女孩成熟晚有利     
(C)男孩成熟晚有利,女孩成熟早有利     (D)男孩、女孩都是成熟晚有利
早熟的男孩显得更加独立、自信,具有身体上的吸引力,在同伴中比较受欢迎,多数还是同学中的领袖任务,具有一定的权威,有不少还是运动健将。而晚成熟的女孩适应较好,往往被认为具有身体上的吸引力,社会性较强,也多是学校中的“领袖”人物。


4.以下哪项不是影响儿童成就动机的因素(D)
A 目标价值   B 成绩标准   C 自我效能感   D 气质
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5.在同伴提名中,受到同伴正向和负向提名都较多的是(C)
A 受欢迎儿童   B 被拒斥儿童   C 有争议儿童   D 受忽视儿童
矛盾的儿童,又称为有争议的儿童。


6.依恋的测量主要通过(B)
A 熟悉情境测验   B 陌生情境测验   C 父母亲评定   D 研究者评定
陌生情境测验:在这种测验中,她先让妈妈抱着孩子进入一间实验室,玩几分钟玩具后,一个陌生人进入实验室,先沉默,再和孩子妈妈交谈,之后让妈妈离开房间,看孩子的表现。过一会儿,妈妈回来,再看孩子的表现。实验者可以控制妈妈离开的时间长短、妈妈与陌生人的交往方式、妈妈离开孩子的次数等因素。

7.依恋形成的重要标志是(B)
A 社会性参照   B 分离焦虑   C 产生守恒   D 恋母情结
“分离焦虑”主要是指幼儿和抚养者之间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

8.如果研究发现儿童看暴力电视与侵犯行为有高相关,则(D)
(A)看暴力电视使儿童的侵犯行为增加
(B)有侵犯行为的儿童更喜欢看暴力电视
(C)两者都是由其它原因引起的
(D)ABCD都有可能


9.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具有如下特点(A、B、D、E)
A 将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至人的一生
B 仍属于精神分析流派
C 强调超我的作用
D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E 提出了同一性概念   

10.影响个性形成因素有(ABCD)
(A)家庭     (B)同伴    (C)先天气质     (D)自我意识    (E)体重

11.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12.早期儿童自控的最典型表现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和延迟满足。(√)

13、一般情况下,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儿童成长。(√)

11.中国父母的母性意识最突出的是接纳感与责任感。(×)
中国父母的父性意识可归结为9个因子,其中接纳感与责任感排在首位。而母性意识中自我丧失感与亲子一体感是最重要的两个因子。



(七)道德发展
1.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表现为道德自律向道德他律的转化。(×)
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



(八)语言发展:
1.“妈妈抱抱”这一语言形式,是儿童(B)的表现。
A 单词句   B 双词句   C 简单句   D 复合句
双词句又称电报句,是由两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三个词组成。

2.一个月的婴儿已经表现出语音范畴知觉能力。(√)
IP 属地:大连
相关帖子
收藏 顶 0 踩 0
0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学校专栏:

学校专栏: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大连东大人才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
seo seo

消息内容

×
消息长度最多可添加100个汉字或者200个字母

回复内容

×

编辑回复内容

×